发布日期:2025-07-05 15:06 点击次数:110
一、初诊情况
患者张先生,43 岁,因三个月前体检发现尿常规异常、血肌酐升高前来就诊。当时检查结果显示,尿蛋白 2+,血肌酐 166μmol/L,尿素氮 8.5mmol/L。随后于本地大型三甲医院住院治疗,肾穿刺活检确诊为硬化性肾小球肾炎。复查时,血肌酐降至 159μmol/L,尿素氮升至 9.2mmol/L,尿酸 486μmol/L 。肝功能等其他测试结果正常,但尿常规仍提示尿蛋白 3+、隐血 4+,显微镜下红细胞计数达 81.8 个 / HP,24 小时尿蛋白定量为 1.56g。双肾 B 超显示肾实质回声增强,同时伴有前列腺钙化斑和脂肪肝。虽经前期治疗,但各项指标改善不明显。
患者自述无明显乏力、腰部疼痛症状,双下肢无水肿,食欲及大便正常,夜间起夜 1 次。舌象表现为淡红舌、舌体稍大,苔微黄;血压 120/80mmHg。既往有三年高血压病史,血压最高达 170/100mmHg,目前通过苯磺酸氨氯地平和替米沙坦联合控制,血压控制效果尚可。此外,患者存在血糖波动情况已持续 2 个月,期间未服药治疗,且未进行规律监测。
中医诊断:肾虚血瘀、湿浊内蕴;西医诊断:慢性肾衰竭、高血压肾病。基于诊断结果,确立补肾活血、利湿降浊的治疗方向。治疗方案采用中药汤剂配伍中成药,中药选用生黄芪、土茯苓、荠菜花、丹参、川芎等药材,同时配合肾康宁胶囊、肾衰排毒胶囊,以改善患者肾脏功能及身体整体状况。
二、复诊情况
(一)第二次就诊
几周后患者复诊,自述病情稳定,无特殊不适,饮食、睡眠正常,二便调畅。舌淡苔薄白,边缘有齿痕,脉象有力。肾功能检测显示,血肌酐显著下降至 96μmol/L,尿素氮降至 7.7mmol/L,尿酸 429μmol/L 。尿常规检查,尿蛋白降为 2+,隐血转为阴性,24 小时尿蛋白定量减少至 0.81g。鉴于病情改善,调整中药处方,适当减轻黄芪剂量,增加决明子用量,并加入青蒿,继续巩固治疗效果。
(二)第三次就诊
此次就诊,患者未出现新的不适症状,但诉夜尿次数明显增多,增至 3 - 4 次 / 晚。舌苔薄白,脉象正常,血压 110/90mmHg。复查肾功能,各项指标进一步改善,血肌酐降至 84.8μmol/L,尿素氮 8.2mmol/L,尿酸 468μmol/L,24 小时尿蛋白定量维持在 0.8g。根据病情变化,调整药方,去除芡实,加入水蛭、三棱,以增强活血通络、祛瘀排毒之力。
(三)第四次就诊
患者仍存在夜尿较多问题,并出现轻微乏力感。舌淡红,苔薄白,脉平,血压 120/85mmHg。尿常规显示尿蛋白 +,24 小时尿蛋白定量降至 0.5g,肾功能检查中尿素氮 8.0mmol/L,血肌酐及尿酸均恢复正常水平。此次药方调整,去除败酱草,减少水蛭、三棱用量,加入女贞子、墨旱莲,以滋阴生津、平补肝肾,改善患者因久病耗伤阴液的状况。
三、按语
慢性肾衰竭在中医临床中归属于 “水肿”“虚劳” 等病症范畴,其病机核心可概括为 “虚瘀湿逆”。本案例治疗始终围绕 “补肾活血,降逆排毒” 这一主线展开,以大剂量黄芪配伍大黄,充分体现 “祛邪不伤正” 的整体治疗理念。第二次就诊时,加大决明子用量,旨在发挥其润肠通便之功,与青蒿协同作用,增强泻热排浊的治疗效果。在第三、四次就诊过程中,随着尿蛋白和血肌酐的持续下降,考虑到患者病程漫长,阴液耗伤,适时加入女贞子、墨旱莲滋阴补肾,调整阴阳平衡。
此外,特别提醒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以下几点:其一,遵循合理饮食原则,控制蛋白质、盐及水分摄入;其二,加强自我防护,积极预防各类感染;其三,谨慎使用药物,避免服用可能损伤肾脏的药物,防止不良反应发生,以促进病情稳定与康复。